今天跟Tib說到電腦書店倒得很誇張,像台中甚至沒有電腦專業書店了(逢甲附近沒書店了!?)。讓我想起最近真的覺得台灣書店倒得太誇張了,上個月想說三重何嘉仁逛膩了,跑去介壽廣場想說逛誠品,結果不知道什麼時候誠品就已經倒了。
小時候我家,三重三和夜市口一帶,步行兩分鐘的距離裡就有兩家小書店(說是小,也有一家是兩層樓的)。還記得正義北路口那裡也有一家書店,至少道我高中都還在。但現在都不見了,除了賣參考書為主的書店,全三重能逛的書店幾乎只剩何嘉仁了。 記得高中放學必經的青島東路上也有家小書店,賣賣暢銷書、雜誌跟漫畫的,最近經過發現也不見了。台灣獨立書店在連鎖店跟網路書店的夾殺下,逐步走向消失。
去年工商時報有句話就寫得很貼切:
對書店市場而言,網路書店的竄起才是產業的致命傷。有一句話相當流行:「看書到誠品,買書到博客來」,連開業30多年的低價書店──水準老闆曾大福也開玩笑的說:「仰望誠品,擁抱水準」,而也確實很多人都是先在書店看書後,回家在網路訂書,或是到賣價較低書局購買。
我自己是在書店看到喜歡的書就會馬上買下手,不過也不難理解買套書時還是會想上網找折扣的心情。但面對網路書店免店面成本、少庫存壓力的競爭優勢,有店面書店勢必難以提供同樣價格。問題沒有特定要找哪本書時,沒書店可逛真是難過的事。畢竟,書架上自己的愛書,多數都是書店裡撿到的寶。
我在日本經常逛書店,每次進去書店都會在書店裡耗上至少一兩小時。後來挑很多新書,能在旅行搭車的途中慢慢看。想當初高中第一次自助去日本看到書泉跟紀伊國屋那種整棟八九層規模的書店,就很期待台灣有一天也能有這樣的地方。結果呢,不要說沒有,像SOGO之類的百貨裡,台灣紀伊國屋、永漢的坪數也在漸漸下降。
日本只要是比較熱鬧一點的地方,幾乎是一出車站就會有間町書店。甚至大一點的車站裡本身就會有書店在裡面。就連南千住那種荒涼(?)的ドヤ街(日僱勞動者集中區,像以前三重台北橋下),還是有幾家舊書店。我忽然就驚覺,我在日本長住時因為是住大分,比較鄉下的地區,雖然附近也有幾家不算小的書店,但畢竟比較缺電腦專業書籍,當時還是偶會像amazon訂書。這麼說來,其實日本網路書店的勢力絕對比台灣更要龐大,那日本町書店又是怎麼跟網路書店共存的呢。
雖說日本通勤時間長的關係,閱讀習慣是有比台灣多,但我覺得這理由並不充分。
想了又想,忽然想通了,這麼說來,日本網路書店買書並不會比店面便宜,在網路書店買書的好處只有免於奔波去找哪家書店有進貨而已。
日本等幾個國家對文化產業有所謂再販制度(再販賣價格維持制度)的保護措施,以日本為例,店家有必要以廠商指定的價格販售一手的書、CD、遊戲軟體,也就是不二價制度。這制度很明顯跟反商業壟斷是牴觸的,所以經常被批評,許多國家也逐漸在縮小再販制度的適用範圍。像韓國就已經要廢除了。
我之前也曾討厭過再販制度,尤其是在音樂CD上。但就這樣看來,我真的認真思考這種制度的必要性了。如果認為出版業是國家文化大計的話…